第八十九章 哲学之道-《六韬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魏子衡很有兴趣地说道:“那你觉得儒家的仁的思想究竟如何?说说你对此有什么见解吗。”

    王诩顿时似乎很有兴致,顿了顿口气说道:“这实不相瞒,虽然我自己想的不多,但是我总觉得别人的思想有些毛病。

    首先儒家思想中,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、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。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,形成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,它包括孝、悌、忠、恕、礼、知、勇、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等内容。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,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。

    但是种种思想却是一个戒备森严的体系,似乎要求世间上的人都要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学习。以规范化,整体化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,我不是很赞同这种似乎有些拘束人的做法。

    如果单纯的谈论孔子的思想,或许也许并没有什么错,但是为什么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遭到了各国国君的排斥?还不是这种所谓仁的思想,会触及他们的统治,小国寡民的国家政策,这真的好吗?

    同时,反观道家。和儒家几乎是同时兴起,同时壮大,影响的人也非常之广,甚至很多人都共同信仰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学说。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,讲气节,重道义,关心别人,提倡宽忍平和、豁达乐观。而道家是无为而治,“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,即治理国家,一切顺乎自然,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,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。

    初看之下相差甚大,但是两者之间又不相互冲突,也同时并不影响。有关与这两家的人对于人的一个看法。一个要顺应社会,而一个要顺应自然。顺应社会的儒家自然要形成一个完备的理学制度,以及君臣之道。顺应自然的道家,当然是为了与天共鸣,感受万物变化,兴盛始末。所以这才是被称为无为。”

    魏子衡听完之后顿时拍案叫绝说道:“这样的话,的确如此。他们两家最为特殊和完整。我也来总结一番。

    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,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目标;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;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;儒家思想以入世为主,道家思想出世为主;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;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;儒家思想以中庸为个人道德目标,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。

    如此两种极端的态度,仍然没有较大的对立和冲突的,就证明着这个世界上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,本来就是多元化的,也因此是这种基础上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。”

    王诩点点头说道:“实际上对于我的理解而言,每个人都不同。特别是这样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,你怎么能确保别人的思想和你一样呢?正所谓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同志之人可以成群,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你有你的理,我有我的理,你看待的问题角度和我不太一样,那就没有什么好的争执。”

    魏子衡其实也突然感觉到自己面前的这位王诩,果然是一位有思想大师潜力的人:“想不到王诩兄,还真的有一些想法。我也只能学习别人的,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,我的感悟实际上并不深。我只是觉得人活着必然有其的道理,但这个道理却是多变的。正因为这种多变,才会诞生出了不同的人。儒家的学说似乎看起来有些过于死板,每个人学出来估计就像刻着模子一样。相比之下,我其实比较推崇道家,那种与世无争,出世缥缈的感觉才是人们应该所遵从的。

    毕竟人诞生于自然自然要感悟这自然所遗留下来的哲学大道。人实际上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。就像如家有人曾说人本向善,亦本向恶。究竟这善恶谁来主导?这就由人自身来感悟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