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3章 几项举措-《大宋工程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到了宋神宗时,又进行了改制,改为了一贯和五百文两种。发行额也有限制,规定分界发行,每界三年(实足二年),界满兑换新交子。只是到了后来,因供应军需朝廷进行了超额发行,使得交子严重贬值。到赵佶上台后便停止了发行,改用“钱引”。

    “钱引”是另一种形势上的交子,是在赵佶大观元年发行,“钱引”与“交子”的最大区别便是它以“缗”为单位。当然,“钱引”的纸张、印刷、图画和印鉴也很精良,但“钱引”不置钞本,不许兑换,可随意增发,到了目前,纸券价值已经大跌,一缗连五百文也不到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高峰欲舍“交子”,或者“钱引”,而另外发行钱钞的主要原因,事实上,把它称作钱钞并不科学,叫做存折或者支票也许更合理。它只具备兑换的功能,不具备货币流通功能,所以能很好的屏蔽一些人为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几点,一是增加官府的信用度。不再使用那种愚民、骗民、剥削民的小伎俩,令人们对官府产生信任感。

    二是这确实是一项便民的举措。人们把铜钱存入银行,既避免了在家中存放的风险,也减少了出门携带大量钱币的不方便,更有甚者还可以收获一些利息,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
    三是为当地储备了大量现钱。当地要发展,官办厂坊或各商家、作坊在手头不宽裕的情况下,只要有一定的抵押物或担保人,就可在银行贷款,从而实施发展大计,这就是让钱流通起来的好办法。

    当然,后面高峰还会实施一些调整利率、发行债券、调控市场等等行为,不过那得等条件成熟时再进行。

    第二项举措便是建立邮政。

    信息传递,一直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中国古代确实注重信息的传递。从春秋战国时的烽火传军情到后来驿站,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。

    只是这些途径再好,也只是官府自身的信息传递,与百姓和民众的通信无关。

    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讯,只能遣人远道传书,或托行商携带,非常不便。这种情况实际上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有所好转,那时出现了一种专门为民间传递信件的组织——民信局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