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2章 因地制宜-《大宋工程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事实上,此时已经出现了晒盐法,但由于技术原因,效果并不好,所以煎盐仍是主流。

    真正的晒盐技术是直到清末才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,最简便的晒盐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,制成高盐分的卤水,再将卤水存于池中,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。

    另外一种方法也称盐田法,也是最常用的晒盐法。这种方法需要在气候温和、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,构建盐田。盐田分两部分:蒸发池和结晶池。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,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,再倒入结晶池,继续日晒,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,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。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。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,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的粗盐还需要处理,对已能完成相当复杂化学试验的高峰来说,并不算事,无怪乎加些氯化钡、氢氧化钠、碳酸钠或盐酸等,从中过滤掉杂质,解析、提取出纯净的氯化纳罢了。

    对于那种落后的煎炼制盐法,高峰自然要把它改掉,他准备在沿海的几个州都建造出晒盐场,这样,对整个大宋的盐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
    这种晒盐法,不但节约成本,节省人力,制作量还极为庞大,为此,高峰已在上书朝廷,准备东盐西运,作为抑制西夏的一种举措。

    西夏盛产青盐,质量好,价格低,因此在宋夏关系并不友好的情况下,走私青盐成了大宋的一大毒瘤。不但民间走私,就是军队也在大量走私,其主要原因便是大宋的盐比西夏的盐价格要高不少。

    此时,宋金签订了共同攻辽的盟约,而西夏则与辽国沆瀣一气,他们甚至派兵去援助辽国,而且宋夏战场的局势力愈演愈烈,冲突升级也在不断,此时,若把精力从刚刚平息的国内动乱上转移动北方辽国战场上,宋夏之间最好是停战。

    停战不代表不制约西夏,西夏国内除了畜牧业,就是青盐还能提得上台面,而这也是他们来钱的主要方面。

    但是若大宋把大量的海盐运抵到西北,同时在境内实施差异化价格,使本地的盐价低于青盐,将会一下子把青盐走私的路给堵上,这对西夏来说将是致命的伤害。

    高峰这一招实际上就是一种价格战,在他有这种极低成本的制盐技术后,已能进行,无怪乎多搭点运输成本,就算亏上一些,只要能把西夏拉下马,折算下来也赚大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